《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入选20世纪改变世界的100本书,被认为是“现代人必读的心理学经典。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有时我们会被自卑的荆条束缚,而卑怯就像是褪到脚底的袜子,虽然别人看不到,但是自己心里很别扭。
《自卑与超越》一书可以为我们撑起一把伞,遮蔽世俗的闲言碎语,让我们明白"美丽"没有上限,自卑才是无底洞。
亲爱的朋友们,人是观念的囚徒,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卑,如果有件事我们必须要做,那就是开阔眼界,悦纳自我,克服自卑,实现自我超越。
作者生平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包括《个体心理学讲义》《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西部的鲁道夫斯海姆村。在兄弟姐妹中,阿德勒排行老二,他矮小、驼背,学习成绩不好,长辈经常拿他和优秀的哥哥作比较,因此阿德勒在成长过程中深受自卑情绪的困扰。在童年时期,他饱受佝偻病的折磨,直到四岁才学会走路,人生颇多坎坷,好在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意义,终成大家。这些经历激励了他学习医学,也为他日后关注个体的追求与发展埋下了伏笔。
阿德勒于189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1年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并发展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即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因素、个体目标和整体性。他余生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这一理论以及相对应的临床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1937年,阿德勒在斯图加特逝世,享年67 岁。
阿德勒本人就是战胜自卑、实现自我超越的典范。
原文金句摘抄:
1.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急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这就如同一个担心自己太矮的人,总会踮起脚尖走路,好显得自己高大一些。
2.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3.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4.对母亲来说,在分离过程开始之前爱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让孩子脱离自己,并希望孩子脱离自己,却是件大多数母亲做不到的事。
5.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6.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克服困难,自然会训练提升自己,使自己获得克服缺陷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不如别人身上,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有所进步。
作品主旨赏析:
本书以“自卑情结”为线索,系统阐述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源于我们对自身缺陷以及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认识。但阿德勒并不认为自卑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自卑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会产生一种想要改变、超越的愿望。社会兴趣和合作是超越自卑的关键。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超越自卑。